師者
文/武漢新東方學校 劉堃老師
不管嘴上如何說,心中一直以自己是一名教師為榮。即使只是民辦機構的教師,心中仍然堅信自己曾經,正在,并將繼續幫助別人。相信自己所講的,也只講自己相信的,從未覺得夢想比面包重要,但老師二字之于我,一定是信仰重于生計。因此,也對這份職業多了一點執著與思考。
角色
"師者,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。"昌黎先生著《師說》,把"道"放在"業"的前面,是想說做人比做事更重要,學習的態度比知識本身更重要。從古至今,沒有哪個大家是靠老師生塞硬灌出來的,對學問"最大的緊張和最大的熱情"是學有所成的前提與基礎。很多學霸看似輕松從容,實則如同鴨子劃水,水面上風平浪靜,但水下的努力與汗水是看不到的。換句話說,學習的主角永遠是學生自己。從學生逆推老師,你會發現老師也是"鴨子",表面上的角色是"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",專注于知識的傳遞(presenter),實則還是知識的搜集與篩選者(resource),課堂管理者(monitor)以及學習效果的評估者(evaluator),但這些角色發揮作用的極限,也只是鞍前馬后,旁為輔弼。學習,永遠是學生自己的事。所以,做配角要有做配角的覺悟,喧賓奪主,一味強求學習的效率與結果,只會讓學生厭惡老師,進而厭惡學習。
其次,移動互聯網時代,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簡單而多元。拼講授,線上10塊錢的各種牛X教師視頻課、圖文課、微信課,直接碾壓普通老師。拼系統,PC端、移動端學習類APP無孔不入,細致到告訴學生每一分鐘應該干嘛。按這個邏輯,教育行業應該是老師下崗,學校關門,被新模式沖擊得體無完膚才是。但事實并非如此,因為我們都很清楚,學生是人,不是機器,學習是習慣,不是拷貝,教育的核心是陪伴,不是傳遞。老師在身邊的存在感和安全感,針對每個孩子特點與程度的教學方式,是冷冰冰的機器沒法給的。不然找一堆諾貝爾獎獲得者,錄一套小學到高中的教學視頻,配上系統做練習,每日循環播放,周末線上答疑,是不是全球教育資源稀缺的問題就解決了?
學習的主角永遠是學生自己,老師要有做配角的覺悟,教育的核心是陪伴。對學生而言,規劃比學習重要,習慣比分數重要。一個有清晰規劃和良好習慣的學生,無需太多擔心。所以,老師的角色應該更多是引路人(guide)和成長的參與者(participant)。多一些陪伴,少一點講授;多一些解惑,少一點授業。老師的主要職責,是幫學生找到方向,幫學生養成適合他們的學習習慣,其次,才是傳遞知識。
真相
對于學生而言,最寶貴的資源,是老師的注意力。而在我看來,課堂上老師對自己注意力的平均分配,是一個錯誤。因為我們一直在掩飾的,這個世界惡意的真相是,人的聰慧與后進之分確實有之,勤奮與懶散之分更甚。駿馬日行千里,黃牛日行數十,這是父母所給,天生差距,由不得你視而不見。黃牛自知不如駿馬,當痛下苦功以勤補拙,如果它不自知,甚至更為慵懶,駿馬行一時,它也行一時,駿馬行一日,它只行半日,則會被越甩越遠。況且,既是慵懶,如果被苛以同駿馬一般的要求,或拉或拽,只會適得其反,惶惶不可終日。
反之,如果老師將自己的注意力按需分配,或有不同。這里的按需分配,有兩層意思,一為數量上的按需,勤勉者多得,慵懶者少得;二為質量上的按需,勤勉者得到的是學術上的指導與知識上的傳授,慵懶者得到的是方向的尋找與養成習慣的陪伴。如果這樣做,一方面勤勉的學生得到更多的關注,是一種正向激勵,會讓其更加努力,有助于培養精英;另一方面,慵懶的學生不會有眾生平等的錯覺和固步自封的理由,叢林法則下的peer pressure會讓其擺正態度,正視差距,以后天之勤補先天之拙;最后,如此直白的以勤奮程度論英雄,學校里的學習氛圍將更濃郁。
所以,在學校中老師注意力的分配,應該是一個逆金字塔形,或柔和一些,逆梯形,反正不是正方形。引入一個"自主學習時間",又或"學習進步程度"之類的變量,老師通過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,來判斷學生對于知識的渴求程度。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越長,能夠得到的老師的關注就越多,相應的對學習有幫助的資源就更多,學生通過自己的勤奮程度來賺取學習的資源,注意,是以勤奮程度而非成績好壞為標準分配資源。The reason why you have it is because you've been working hard on it.
結論
老師不是學習的主體,可以有悲天憫人之心,不能行越俎代庖之事。講授再花哨,起作用的,永遠是默默地陪伴。按需分配兵行險招,目的可以激進,手段必須柔和,當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空間。學習是一輩子的事,考試,起點,僅是一個階段的成敗,對學生而言,未必就比一個清晰的規劃,一個良好的習慣更重要。對于老師,四個字,用心而已。